一人发烧,全家着急。
很多家长带孩子去看病,医生都会开退烧针。
在退烧针中,地塞米松是最常使用的药物之一。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医院、小诊所,尤为常见。
图片来源:网络
在丁香妈妈的后台,也经常看到大家留言,孩子一发烧,就打地塞米松 。
图片来源:丁香妈妈后台
地塞米松为何用得如此广泛?它真的可以给孩子退烧吗?
从药理上来说,地塞米松确实可以退烧,但一般情况,不推荐使用。
地塞米松
不适合作为常规退烧药
1 . 地塞米松是什么?
地塞米松属于一种长效糖皮质激素,在皮肤病、风湿性疾病的治疗上作用显著。
除了在皮肤膏上「出镜率」极高,地塞米松还能抗炎、解热。
孩子发烧是因为病原体侵入激发了免疫系统,互相对抗产生的。但是地塞米松可以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,抑制免疫系统「出战」,使孩子的体温得以迅速下降至正常,还能使产热减少,更利于退热。
在网上,有人是这样形容地塞米松的退烧作用的:无论多严重,只要打一针,马上见效。
图片来源:知乎@ponyl
正因为效果显著,地塞米松成为许多医生的「杀手锏」。孩子一烧,家长一急,就给上地塞米松,屡试不爽。
但是!
地塞米松不是退烧药,更不适合给孩子用来常规退烧。
2.地塞米松主要用于危重疾病急救和炎症的治疗
先看看地塞米松注射液的说明书是怎么写的:
图片来源:丁香园用药助手
「主要用于过敏性与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,比如风湿病、红斑狼疮、急性白血病、恶性淋巴瘤等等。」
这中间,好像并没有感冒发烧什么事儿啊?
是的,因为孩子发烧绝大多数都是病毒引起的,危重到需要急救的情况,少之又少。
关于儿童用药,说明书中还特意指出了:
小儿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,须十分慎重
图片来源:江苏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
滥用地塞米松退烧
对孩子健康不利
在我们以往的文章里,曾经多次强调,不要随便给孩子用地塞米松退烧,因为它不仅不符合对应症,还有着不可忽视的副作用。
1. 导致精神不安等问题
地塞米松的说明书中「不良反应」一栏清清楚楚地写着,使用之后可能会有激动、兴奋、不安等情绪问题。
图片来源:地塞米松说明书
海南省妇幼保健院儿科就记录了这样一个案例,2 岁孩子滴注地塞米松,大概 3 小时后,就出现了精神恍惚、烦躁不安的现象,停药之后没有再发作。
网上也有很多家长称,孩子打了地塞米松后特别兴奋,晚上不睡觉,甚至一直哭闹。
2. 掩盖真实的病情
发烧是一种症状,肺炎、手足口、中耳炎等很多病都会导致孩子发烧,医生需要通过症状去找到引起发烧的真正源头。
如果万病先退烧,一针地塞米松打下去,孩子的体温是降下来了,但这可能是一种假象,不意味着孩子病好了。
真实的病情也许还在继续发展,很容易导致诊断时判断失误,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。
3. 增加感染风险,降低免疫力
孩子发热是免疫系统和病菌作战的结果,和对乙酰氨基酚、布洛芬不同的是,地塞米松在退热的同时,还会抑制孩子的免疫系统。
免疫系统难以发挥作用,这相当于把消防员堵在门外,给了病菌可乘之机。
这样不仅会增加孩子感染病菌的风险,还会使病程延长,容易反复发烧。
长此以往,孩子自带的免疫系统派不上用场,抵抗力越来越低,一有个风吹草动就生病,然后再发烧再用地塞米松。
这样恶性循环,想让娃少生病都难了。
除此之外,地塞米松还会影响孩子生长发育、刺激消化道、容易导致虚脱等。
正因为如此,各大权威指南也不推荐将地塞米松给孩子退烧。
《中国 0 至 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征指南》直言:糖皮质激素不能作为退热剂用于儿童退热。
图片来源:2016 年《中国 0 至 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征指南》
2011 年原卫生部颁布的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》更是明确指出:不能单纯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使用糖皮质激素,特别是在感染性疾病中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使用糖皮质激素。
图片来源: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》
知名药师冀连梅也坚决反对。
没有按照适应症,随意给发烧的孩子用地塞米松,就属于滥用。
常见病引起的发烧
无需使用地塞米松
不可否认,在孩子急性喉炎、严重过敏性疾病等特殊情况下,地塞米松是可以救命的。
但对于常见疾病引起的发烧,完全没必要用。比如,
普通感冒
幼儿急疹
手足口病
疱疹性咽峡炎
轮状病毒感染
……
这些儿童常见病都有固定的病程,大多会在三天之内自主退热。
即便要吃药,选择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也足够了。
有的家长可能会说,那孩子一直发烧烧坏脑子怎么办?
事实上,除了非常少见的超高热(>41℃)外,大多数情况下,发热都不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。
还是那句话,孩子发烧,最关键的不是一味退烧,而是找到根本原因。
如果确诊并非说明书上那一长串的适应症,就勇敢地拒绝。
当用则用,更不要滥用,别让孩子承担无辜的风险。
否则,缓解孩子症状的同时,又给孩子带来了更大的隐患,不更加得不偿失吗?
本文经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副主任药师刘子琦、日本东邦大学药科学硕士徐晓琳、儿科学硕士孔令凯审核
除了地塞米松,还有很多药物中的成分,明明对孩子毒副作用很大,也已经有了更安全的替代品,却仍在被不合理使用。
[ 此貼被屌毛在2019-06-13 10:19重新編輯 ]